当前位置: 净水设备 >> 净水设备前景 >> 崔海龙副院长让城市地下像玻璃一样透明
原创中国测绘学会中国测绘学会收录于合集#中国测绘杂志48个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年第9期
——访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海龙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速,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枢纽、地下街区、地下智能立体停车场和地下管廊等新型地下空间设施不断涌现,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势在必行。让地下空间跟随地上空间的发展步伐,成为智慧城市中发展完善的一部分一直是地下空间发展的目标。
年1月,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意见指导,其中要求3年完成地下设施普查,5年完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与此同时,《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等文件,也都提出了“要整合地下空间三维模型,实现全空间、一体化”等相关描述。
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海龙
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地下空间发展的大势所趋。用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冶京诚城建工程技术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京诚”)总工程师崔海龙的话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城市地下像玻璃一样透明”。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借助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本文中,崔海龙便从地下管廊出发,就现阶段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分享一二。
地下综合管廊是高效安全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选择
地下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地下空间业务领域十分重要的板块。而地下综合管廊也正是中冶京诚在地下空间业务领域中最受人瞩目的焦点。
“
走进中冶京诚,“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是全国第一家专业化综合管廊技术研究院。“我们目前累计的综合管廊里程已达到千米,涉及到30多个城市,多个项目,基本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崔海龙说道。
据了解,我国年首次提出开展综合管廊试点,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提倡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截至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综合管廊总长度已达.76千米,受益于高效的政策力度、巨大的市场驱动、庞大的功能需求,中冶京诚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发展迅猛、成果颇丰。中冶京诚在国内率先开发和使用了钢制综合管廊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管廊和智慧管廊方面走在国家发展的前沿。
年以后,国家政策放缓,地下综合管廊发展呈现“建设回归理性,科学有序推进”的趋势。进入“十四五”以来,特别是年3月至6月,中央四次提出要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管廊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
依照中央对管廊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中冶京诚也适时调向,以“因地制宜、按需设廊、性价比高、回收期短、运维费低”为准则,形成了系列化、梯级化的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系列解决方案。
近年来,中冶京诚针对综合管廊的成本优化、精细化能源管理以及城市更新中的共同关键技术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因地制宜地应用到相关的管廊项目中。“其中像北京大兴机场的广运大街集约化管廊,我们做到了行业最高的断面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两舱大管廊的单舱单公里工程费降到多万元。”崔海龙详细介绍道。
“
“当时需要把造价降到原方案的一半,我们分别从断面、节点、附属设施等几方面来研究降造价措施,例如通过充分利用管廊断面的角部空间将3舱合并用轻量化附属设施等优化措施,在保证管廊运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其经济集约性。”
与传统管廊相比,现阶段中冶京诚的解决方案更加集约,空间利用率更高,舱室断面利用率远超同行业75%的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可大幅降低建设成本。
对于地下综合管廊,崔海龙直言随着城市发展逐步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过渡,供水、燃气、排水、供热等介质能源需求已经基本趋于稳定,电力、通信等管线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城市品质的提升,垃圾输送、饮用水等新的管线种类开始出现,原有的管网已经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我们常说,地下弥补地上。”崔海龙表示综合管廊便是解决上述问题唯一且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整体上的降本增效、多规协同,真正意义上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测绘技术助力管廊与地下空间的协同建设
门廊下,与“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同样显眼的是“市政(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在地下空间业务领域深耕多年,崔海龙大致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呈现的技术特点。
他总结道,在规划建设方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正从浅层逐步走向中深层,向综合体、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运维管理方面,地下空间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运维数据库,践行“智慧城市”的治理理念势在必行,其中也不能忽视城市地下空间事故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在生态文明方面,地下空间可以重点针对交通治堵、节能减排、土地集约利用、路面塌陷、排涝防灾等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切实地弥补地上空间的发展困境。
而地下空间的迅猛发展,也让地下空间资源逐步进入紧缺状态,地上遇到的问题在地下也开始显现。因此,由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家的中冶京诚选择了“共建”之路,也成功从管廊建设辐射至其他地下空间业务领域。
“
“采取管廊与城市人防、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地下商业等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合建的设计,能够节省地下空间资源,分摊地下空间土、护、支成本,有效降低项目总体成本并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这和我们‘性价比高’的实施准则不谋而合。”崔海龙表示。
南京河西新城地下空间与综合管廊
雄安新区寨里组团B社区市政综合工程BIM设计应用
随着从综合管廊往外迈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接踵而至。首先是协同规划与留白问题,即应如何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地下空间各领域之间互联互通和分界问题等也亟待解决。测绘技术则是实现这张美好蓝图的保障,解决互联问题的法宝。
协同规划,测绘先行。在项目施工前,必然需要针对综合管廊以及其他地下建构筑物等地下空间各类设施,开展数据采集、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从而查清地下空间浅层、中层和深层的所有情况。通过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助力查清地下空间基础情况,实现对地下空间的全面分析及预测。再辅以BIM、物联网感知等现代数字化技术,在前期规划中合理统筹,优化地下空间的规划方案,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而在设计建设阶段,可以采用可视化技术交底、多维施工模拟、数字化实时监测等技术,以此来提高地下工程的建设质量及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地下空间建设成本。
通过基础数据获得的成果可以融合到地下空间可视化与信息平台建设中,让地下空间在投入使用后的日常管理、运维检修同样受益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举例来说,采用智能化管理平台对地下管线、地下管廊等地下空间进行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地下空间的智能化运维管理,提高运维管理的效率;通过5G及物联网感知技术,实时检测地下空间各部位变化,实现对地下空间危险的空间分析及预测,有效地保障地下空间安全运维,助力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正如崔海龙所言,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下管廊延伸到整个地下空间都离不开5G、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和新设备,精准获取地下空间的时空地理信息数据,让城市地下像玻璃一样透明,以“玻璃城市”的理念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让城市居民的地下出行、生活消费更智能、更安全、更美好。
新理念、新技术完善地下空间建设规划
在崔海龙看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正是我国地下工程大展宏图之机。他认为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朝着集约化、信息化、多样化的方向纵深发展。
“首先,是集约化的程度需要提高,这和我们刚刚所说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可以将同一功能类型的设施优化组合,置于同一深度空间范围,分层规划;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搭建地下空间的智能共享平台,推进智慧城市与地下空间的结合,实现地下空间信息化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崔海龙说。
除此之外,也应让地下空间更加多样化,即功能空间的多样化,除了交通、市政、人防、商业空间外,能源供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电站等设施也将采用地下建设的形式逐步取代地上建设的形式。
地下空间发展适逢其会。现如今不断迸发出的新理念、新技术也让地下空间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崔海龙指出,近年来许多新兴的技术与方向都可以引入地下空间的建设中: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地下空间的结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常采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中,一般来说利用土壤渗水和净水过程需要占用地下空间,蓄水、滞水和排水,虽不需要与土壤有关,但因为这些过程的水力学特征以及城市中地表资源的紧张,所以相关设施也越来越多地占据着城市地下空间。
因此,可以说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必然途径和有益支撑。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引入多种形式的地下空间利用途径,目前最常见的有:地下水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深层隧道排水工程。
智慧城市理念与地下空间的结合
智能立体城市地下停车场是智慧城市理念应用与地下空间设计结合最显著的应用,虽然近年来停车场等停车设施数量也有一定上升,但是难以与城市汽车保有量增长数量同步,普遍存在着停车位不足的情况。随着科技、互联网及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停车也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地下机械式停车场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设备的智能化、操作的智能化、管理维护的智能化。以操作和管理维护为例,地下车库的智能化操作可进一步发展,采用触摸式指纹识别进行人机互动,或直接通过连接手机软件进行操作,实现对车位的自动选定和自动存取车等;智能化地下机械车库将自动监测自身设备运行情况,保证停车场良好运行情况,并且设计有备用系统以应对突发情况;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将集合多种功能于一身,如计时计价、身份识别和收费等,实现全智能管理。这正是地下空间智能化发展的体现。
绿色低碳理念与地下空间的结合
地下物流是一种低碳的物流模式,其相对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少,运输效率较高。据统计,地面上60%的车辆从事货物运输,如果将物流运输部分从地面交通中分离出来,地面交通拥堵的状况必会大为改善,这将间接地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地下物流系统一般使用电能,这就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
历史街区面临城市更新中地下空间的结合
历史街区、工业遗址的城市更新大多面临城市发展用地紧张的问题,“历史街区+地下空间”二者结合,利用地下空间更好地优化交通、停车、市政管线管廊等空间,同时更好地还原保留历史街区特色地上文化氛围和历史空间氛围,起到“地上地下空间互联,过去现在古今共生”的改造效果。
崔海龙相信,随着地下空间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能够被发掘拓展,例如地下环卫垃圾处理、地下物流、地下市政场站、互联互通的地下停车系统、地下非机动车停车等。
“现在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老大难,国内外很多专家正积极地研究城市货运交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修建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这一新的思路,地下物流系统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开发建设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将是我国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选择。
同时,地下市政场站的设立必定能提高地下空间集约化程度,引导地下地上建筑立体复合建设,越来越多的地下空间被开发利用,建设多级网络衔接的市政综合管廊系统,打造城市“大动脉”和地下“生命线”,拓展城市边界,扩大城市骨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崔海龙说道。
END
文/本刊记者关晓晴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阳
审核:彭震中
声明:本文为《中国测绘》原创文章,授权合作请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