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净水设备 >> 净水设备介绍 >> 从关键小事着手,胡同小院居民过上零
春暖花开
在前门街道草厂七条13号院
居民李洪盛
仔细打理着院里的丝瓜藤蔓
一旁空置的花箱也已准备好种子
李洪盛
前门街道
草厂七条13号院居民
“这些都是在为过段时间播种做准备,到时候院子里‘零废循环’的设备就能够运用得更加充分了。”草厂七条13号院作为前门街道“零废循环小院”建设项目的试点院落,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学生和东城区三正社工事务所的帮助下完成改造,成为前门地区首个“零废循环”院落。前门街道围绕做好“净”“竞”二字文章,从垃圾分类这个“关键小事”着手,依托“优才计划”项目,带动居民参与零废循环“百日打卡”,分享零废生活经验,并通过“零废循环小院”改造落地实践,探索平房区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的路径及模式,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营造
百日打卡
让“零废弃”理念深入人心
“家里安装了一个净水器,我把净化过程中流出来的废水积攒起来,用来浇花,不浪费。还有那种大泡沫箱子我都收集起来,自己种点韭菜、辣椒,非常实用。”在零废弃生活“百日打卡”活动的分享会上,草厂社区居民商巧玲向街坊邻居分享着自己在生活中的零废弃小妙招。“以前我不知道这就是零废弃生活,通过坚持打卡活动和很多专业人士的讲解,我才知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是零废弃生活的实践,我要把这种生活方式延续下去。”她说。赵宝春则带来了不少零废生活实践“道具”。原本计划扔掉的包扎蛋糕盒的绸条,经过加工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发卡,“小孙女非常喜欢,每天换着颜色戴。还有这些鞋垫,是用不穿的牛仔裤裁剪成的,一条牛仔裤,就可以为全家人都做一副鞋垫……”说起自己生活中的零废小妙招,赵宝春如数家珍。年,前门街道以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为切入点,在“美丽院落”建设基础上,迭代升级“共生院”模式,导入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理念和实践,探索平房区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的路径及模式,计划开展“零废循环小院”建设项目。在项目推进前,为了让居民了解零废循环理念,年7月,前门街道联合第三方机构三正社工事务所,组建了一支由25名核心居民骨干和4名社区社工共计29人组成的“A2Z”(立意为actiontozerowaste)环保先锋组织。这29名核心成员率先开始学习环保知识,同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学习实践零废弃的环保理念及生活方式。
年8月1日,“A2Z”环保先锋组织正式发起“百日打卡”行动,居民把这次活动命名为“零废弃英雄之旅”。每个家庭,每天践行零废弃生活理念,在线上平台上分享一个自己的零废弃生活小妙招,并坚持打卡一百天。
居民在线上平台分享自己的零废弃生活小妙招
“我们把‘百日打卡’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鼓励大家先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每天分享垃圾分类情况;第二阶段,鼓励大家分享在家里是怎么做零废弃生活实践的;第三阶段是鼓励居民动员更多的家人或者邻居去参与零废弃生活。”三正社工事务所负责人彭佑军介绍道。“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把废旧扑克牌做成一个盛放垃圾的小盒”“这种废弃塑料瓶,可以做成洒水壶,也可以用来洒消毒水”……从一开始有些拘谨,渐渐地文字、照片、视频等五花八门的分享方式在线上平台上多了起来。“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下,邻里街坊的“胜负欲”也被激起,不少零废生活方式被居民积极实践和运用。“百日打卡”结束后,这个线上平台仍旧“热闹”,不少居民仍旧坚持继续分享。通过前期的“百日打卡”行动,“零废生活”理念渐渐走入居民心中,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明显提升,前门街道和三正社工事务所工作人员开始“趁热打铁”动员居民自荐参与“零废循环小院”建设,同时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专业师生团队加入给予专业指导。“通过小院议事厅的居民讨论和‘A2Z’环保先锋组织管理团队的深入交流,我们最终敲定3个试点院落。”彭佑军说,他们将对“零废循环小院”试点院落开展雨水收集、太阳能利用、厨余堆肥、空间优化及微花园建造等多种环保设计。实践
多方参与
建成首个“零废循环”院落
“我这院儿里的丝瓜藤很早就种下了,嫩的就摘了自己吃,有些老的就用来做成洗碗刷,低碳又环保。”66岁的李洪盛家住草厂社区草厂七条13号院,原本就是邻里街坊口中的“环保达人”。在自家院子里,李洪盛用每天做饭择菜时扔掉的蔬菜叶子制作堆肥,夏天在院子里种些黄瓜,这些堆肥就有了用武之地。垃圾分类对李洪盛来说更是“家常便饭”,“这些都是生活中顺手的事儿,而且胡同里物业上门回收垃圾非常及时。”得知自己的小院作为“零废循环小院”首个试点院落后,李洪盛乐得合不拢嘴,“这下好了,平时我就喜欢鼓捣一些环保用品,现在有专业的学生团队帮忙整理院子,我也跟他们再加强一下学习。”草厂社区草厂七条13号院改造过程年秋,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师生团队开始走进草厂七条13号院,和李洪盛多次探讨改造方案,最终敲定对院落进行雨水收集、丝瓜藤蔓整理、厨余再利用等方面的改造。年10月,改造正式开始。院内一处受雨水渗流影响而裂开失修的主墙体,在清理过腐蚀的墙面后,重新铺设防水层和环保涂料。随后,墙边开始安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横向雨水槽解决雨水渗墙、纵向使用雨水桶代替原雨水直排,在解决雨水无组织溢流的同时,有效收集并储存雨水。储存的雨水用于李洪盛院内植物的日常灌溉。记者看到,在改造的同时,学生们尽量就地取材,其中一处雨水槽就使用李洪盛平时收集的塑料管制作而成。工人安装雨水管院子里茂盛的丝瓜藤,学生们将往日的旧竹竿藤架重新整理加固,并添置可拿取的太阳能挂灯,便于夜间照明。此外,学生们根据李洪盛平时制作堆肥的习惯,在院内制作“蚯蚓塔”加强厨余垃圾利用,并依据家中日常厨余垃圾产量,选取操作简单、无异味、占地小的波卡西堆肥方式设置堆肥桶,利用先前切除的雨水管和李洪盛家中废弃的PVC管制作蚯蚓塔,放入种植土中变废为宝。丝瓜藤架改造前后对比改造过程中,李洪盛更是忙前忙后,一会儿跟着学生们学习环保知识,一会儿在制作时搭把手,“我以前就是干锅炉专业的,家里的一些架子什么的都是我自己用捡来的废弃钢管做的。”学生们看到院子里摆放着不少李洪盛平时焊接使用的工具,便利用废弃钢管,为他专门制作了一个工具挂墙。再次来到小院,距离小院改造完成已经三个月左右,院里的零废循环装置在李洪盛的精心维护下,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我本来就喜欢这些,根本不觉得麻烦,而且这些在我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李洪盛笑着邀请记者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来自己的小院看看,“那个时候,小院一定更有生机。”景观墙改造前后对比目前,作为“零废循环小院”首个项目,草厂七条13号已完成院落营造,同样入选的北芦草园胡同41号即将完成方案设计。前门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即将招募新一批次的“零废弃”试点院落。与此同时,“零废循环小院”项目的相关主题活动也持续开展中。持续
带动更多居民
加入“零废弃”生活
空矿泉水瓶子、旧棉布、麻绳等废旧物品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利用呢?一天下午,在草厂四条的小院议事厅内,来自草厂社区的居民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师生们在讨论着什么。在“零废循环小院”试点院落营造的同时,三正社工事务所工作人员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师生们的“零废”科普行动也在同步推进中,当天在进行的是“旧物新绿”营造工作坊活动。“零废”科普行动“零废循环,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呢?”讲台前,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研二学生张子璇先抛出问题,她是这次零废循环计划的负责人。团队在草厂社区开展“零废”科普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废物利用、垂直绿化等方式,尽量减少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张子璇说,“今天,我们将教叔叔阿姨利用桌上这些废旧物品制作两种花盆——倒置花盆和多肉花盆。您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看似废弃的东西,很多都可以循环利用,装点我们的生活。”“第一步,我们先找一些家里的废旧棉布,像旧床单什么的,裁出一小片,卷成漏斗状,留一个口,用装订器把口这儿固定一下,然后塞到瓶子里,衬在内壁上……”听罢讲解,居民们也迫不及待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桔梗、袖珍椰子、各种多肉等小花小草被种进瓶子里。拎起麻绳,一个个漂亮的小“盆栽”就诞生了。
居民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倒置花盆和多肉花盆
张子璇告诉记者,自年冬天起,团队在草厂社区持续开展居家堆肥、瓜果蔬菜营造、物物交换、“我的零废故事”分享会、制作昆虫屋等“零废”科普活动,同时将科普活动与小院营造相结合,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近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师生团队向草厂社区居民发出邀请,为即将开展的“我家的零废弃花园”居民设计比赛招募居民志愿家庭。据介绍,此次居民设计比赛将招募15组家庭,通过讲解堆肥、制作种植箱和昆虫屋等科普课程,向居民提供材料和植物,鼓励居民设计自家的“零废弃花园”。居民们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前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前门街道将围绕“净”“竞”二字做文章,通过“零废循环小院”建设,在做好社区环境提升的同时,深入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链接整合辖区居民,社会组织,高校等多元主体优势力量,扩大社会参与,向居民传播零废弃的生活理念,营造零废弃的生活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草厂文保区“老胡同现代生活”的历史人文生态新风貌,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文字:刘旭阳图片:刘旭阳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视频: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编辑:褚晓蒙王奕涵审核:魏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