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净水设备 >> 净水设备市场 >> 中国为什么能够解决中东国家下一轮石油危
45年前的3月,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共同见证了了《联合国水会议宣言》的诞生。
此次会议上,联合国官员提出了那句著名的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
或许,大家已经把上世纪70—90年代经历的三次“石油危机”,视为遥远的历史。
不过,今年的石油价格大涨,又让全球再度卷入石油危机的焦虑。
与此同时,水的危机来势更加凶猛。
阿联酋国际合作大臣ReemAl-Hashimy,在年世博会期间,就曾做出这样的警告:
“即将来临的全球水危机,大约11亿人已经无法获得可靠的水,一年中至少一个月中有27亿人持续短缺。到年,估计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
尤其是中东,虽然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石油资源,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干旱缺水的地区。全世界15个最缺水的国家中,有12个分布在这里。
因此,中东水危机更为严重,甚至出现水比油贵的奇观。
人均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2倍以上的阿联酋,就是其中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一开始是抽取地下水,但长期无限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地下蓄水层严重退化。
后来他们又想到从国外进口淡水,但这一招成本又太高,连富得流油的中东土豪们都觉得肉疼。
另外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天上,平时实在干旱严重的时候,就进行人工降雨。
近些年,为了获得更低成本的淡水,中东地区的国家将目光对准了中国,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解决这一全球性难题。
众所周知,中国的水资源也不富裕。中国自己也要靠“南水北调”解决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
那么,中国靠什么来帮助中东国家解决淡水问题?
答案就是,谁有水就用谁的。
理由很简单,中东这块地,不论是地底还是云层,水资源都很匮乏,就算榨干到90年以后,也榨不出多少油水。
但是,中东靠海,海洋的储水量占全球水资源的大约97%。
只要海水净化用得好,淡水简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温馨提示:本文旨在介绍海水净化这一较为生僻的技术以及产业现状,不含有任何商业植入,请大家放心服用)
提到海水净化,我们的确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年5月2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市,就发生了一件和当地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大事。
这一天,中国电建所属山东电建三公司,正式签署了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海水淡化项目,是当时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
这个项目,承担着拯救当地百姓于“水浅火热”的重大历史使命。
年12月7日,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正式并入阿布扎比市政管网,日产淡水90万吨。相当于,投产15天净化出来的水能装满整个西湖。
不辱使命。
同月,山东电建三公司承建的、日产淡水60万吨的沙特拉比格三期海水淡化项目,也通过了30天连续可靠性测试,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这两个项目采用的都是反渗透净化技术。
这项技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除了海水淡化外,我们用的净水器其实也有相应技术。它就是利用不同浓度水的反渗透技术,提炼出更加纯净的水。
但反渗透技术有一个硬伤,那就是技术已经被被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垄断,中国交建在阿布扎比这项工程虽说是在建规模最大的,但只能赚工程的辛苦钱,无法吃到最大块的“肥肉”。
正是因此,中国打算换条路——蒸馏法,就是利用吸热材料加速海水的蒸馏。
而这背后则是一系列更为隐秘的故事。但,对于当下处在十字路口的企业应该往哪里走,以及广大技术青年应该做什么,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01
“海水淡化是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梦想。我们生活的地球几乎到处都是水,但可供人类生存、发展使用的淡水却少得可怜。”
年12月19日,是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沈胜强带领团队奋战的第一百天。
这一天,在河北沧州的河北国华黄骅发电厂二期工程现场,他拿着海水淡化生产的瓶装饮用水,内心激动得怦怦直跳。
因为,此时他得知一个好消息——
经电厂核算,采用该科研项目成果建造成功日产淡水1.25万吨的海水淡化装置,制水成本比进口装置制水成本降低26.8%。
这意味着,沈胜强主持研发了“万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开发”项目成功了。
沧州是严重缺水城市。
国产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的研制成功,既为电厂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也标志着我国在大型MED海水淡化装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国家级技术突破,其实源自于个人的梦想。
沈胜强说,每次看到大海时他便会想:大海虽然充满了浪漫,可在淡水缺乏的今天,它对人类并不慷慨。
让海水变成饮用水的梦想,成为沈胜强后来瞄准海水淡化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最初动力。
促成沈胜强投身这一行业的契机,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连市的常年大旱。
由于连续3年少雨少雪,没下过一场透雨,干旱使得大连生产生活用水面临紧缺。
毗邻大海但淡水供应不足,这本是大自然的常态。但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这就是“挑衅”。
当时,沈胜强了解到大连市正在论证引水工程、海水淡化工程、由长江口调水等几种淡水补充方案,以缓解淡水供应困难。
他也记得联合国官员的那句话——“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的危机。”同时他也了解到,海水淡化成为国内外发展迅猛的技术。
年,全世界海水淡化日产量达万吨。年,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建成日产30万吨的海水淡化厂。
正是这些信息,让沈胜强倍受鼓舞,也更加看清了自主研究开发海水淡化技术的可行性和前景。
因此,当时就读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动力装置专业的沈胜强,就把海水淡化确定为自己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这一投入,转眼就是10年。
年,沈胜强到德国不来梅大学从事合作研究,与KlausGenfhner教授联合开展海水淡化装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短短3个月,让他眼界大开,领略了国际海水淡化研究领域全新的天地。
大连理工大学海水淡化开发与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并不断延续。当沈胜强带领课题组传承以往的研究成果,准备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入研究时,却遇到一些误解和非议。
有人劝他,建大型海水淡化厂造价太高,耗资巨大,国内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只能购买国外设备。想突破以前的研究,搞自主研发,做大做强,怕是得不偿失。
回想当时的研究条件确实不乐观,海水淡化方向科研经费不足,也拿不到什么课题,但沈胜强没有动摇:
既然海水淡化在国内外有越来越广阔的需求,选准这一研究方向不会有错,只要肯下工夫,就有希望。
此后,他从其他科研项目中筹集资金,埋头进入海水淡化技术的基础研究。
面对不解,甚至是冷嘲热讽,沈胜强永远忘不了时任大连工学院第二任校长的钱令希院士,对他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