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净水设备 >> 净水设备发展 >> 昆仑山女神独守大山20年,靠游客施舍
“昆仑山女神!”年,一群驴友行至人迹罕至的昆仑山路段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坐在路边,竟不约而同地惊叹道。
其实“昆仑山女神”的原名叫杨丽,在米的昆仑山上新藏线旁坚守了三十多年。
新藏公路位于国道,从新疆叶城一直绵延到日喀则拉孜县,长达公里,在此与国道的中尼路段交汇,是重要的进藏路线之一。
杨丽年轻时原本在自己的老家生活,然而新婚没多久,身为修路工人的丈夫就远赴西藏,参与新藏公路的修建。
可是,随着新藏公路各期工程的逐渐完成,杨丽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亲人朋友纷纷猜测其丈夫可能已经遇难。
但杨丽哪肯相信,不管丈夫是生是死,她都要自己去一探究竟。
杨丽从未出过远门,她长途跋涉,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一路问一路寻才找到了丈夫工作的路段,然而日复一日,却始终找不到丈夫的身影。
但她不愿回家,即便丈夫的躯体与这里的风雪融为一体,她也要留在这里,与丈夫为伴。
彼时的杨丽年轻貌美,青春靓丽,可到了这风雪肆虐的昆仑山,她才知道丈夫遭遇的是怎样残酷的生存环境。
这里的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含氧量的一半,高原水质也是“硬水”,钙镁含量较高,并不适合人类饮用。
何况杨丽生活条件简陋,根本没有净水装置,长此以往,她的牙齿就变形向外凸起,还掉光了门牙。
再加上高原环境无法种植蔬果,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杨丽快速的衰老,青春容颜不再,可即便如此她从未放弃,这一守就是三十多年。
不少游客听闻杨丽的遭遇,经过时都会特意按一下喇叭,打个招呼,有的还特意带来生活用品和粮食,但杨丽从来都只拿一点必要的东西。
平时无事,她都会站在路边,有人经过时她会和人家聊上几句,并双手合十祝福他们。
说来也奇怪,得到过她祝福的司机都能一路顺风,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昆仑山女神”。
杨丽的丈夫是一名修路工人,也是为高原公路做出贡献的上万工人之一,经过这条“天路”的人们无不为当年筑路工人的付出所感动和震撼。
从上个世纪开始,新藏公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的建成实在来之不易。
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边防工作依然严峻,然而边防战士却面临着物资短缺的问题,而修通一条物资供应路线早已迫不及待。
尤其是阿里地区,虽然地处我国西藏最西,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而相比于拉萨,从新疆叶城到阿里的直线距离只有其一半之长,所以打通这段路线势在必行。
然而此段公路需要跨越昆仑山脉的西段,以及喀拉昆仑山脉的东段,随后才到达地势低缓之处,向东穿行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新藏线是在川藏和青藏公路通车两年后,才正式开工的,而率先摆在筑路工程队面前的就是从喀什出发寻找一条通往阿里的最优路线。
昆仑山上有着三个异常险峻的“达坂”,“达坂”就是“山口”,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弯”。
要拿下这些地方,其艰险程度可见一斑,然而筑路队别无选择,只能头顶风雪,劈山开路。
筑路队曾从喀什地区发起过三次探路,
彭清云小分队修了公里,成绩不小,然而正要趁胜追击时却因昆仑山阿什库火山的爆发,被迫停止工程。
而田武小分队探路到桑珠达坂时因为风雪和泥石流,以及道路条件的限制无法推进,最后只完成了一条仅供骡马翻越的便道。
最后,贺景富分队由于在青藏公路线上积累下相对丰富的探路经验,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合适的新路,这条路就基本是后来的新藏公路。
从叶城到阿里路段直到年才彻底打通,而路段中最窄处只有2.5米。
探路困难,修路更是不易。
阿里到日喀则路段,绝大部分穿行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海拔相对较低,路段也相对平坦。
然而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异常,地表几乎是干燥疏松的粉土,再加上高原冻土,路基修建极为困难。
雪山高原,荒漠戈壁,铲土、铺沥青,日复一日的艰巨工程,随时可能出现的雪崩、泥石流等灾害,让筑路工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再加上高原医疗设备的紧缺,一旦出现意外得不到及时救治就可能付出宝贵生命,而即便挺过来的,也难免留下诸多无法预估的后遗症。
在这里生活越久,杨丽越能够体会到她丈夫在此经历过的种种不易,或许也愈加坚定守护丈夫,守护那些和她丈夫一样长眠在此的筑路工人的决心。
新藏公路修通后,还历经了多次整治和改建,到了年才完成全线沥青路面的铺设。
新藏线有圣洁的雪山,奇异的土林,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格王朝,还有一措再措的高原湖泊,是曾经那些筑路工人的付出才让后来者有机会如此便捷地领略藏南风情。
“昆仑山女神”杨丽对爱情的忠贞令人动容,如今她也成为了“天路”的护路者之一,为过往行人提供住宿,并送上祝福。
向筑路者致敬,向“天路”的守护者致敬!